摘自人民网-生命时报
今年发布的《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》,对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进行了重新总结,并提出了“预判三停、施救三法、预警三痛、防控三步”的操作建议。学会它,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。
预判把握“三停”。心脏停搏起病骤急、死亡率高,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尤为重要。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,应识别心跳骤停的关键点,即“三停”。
1.意识停止: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,可用力拍打患者双肩并大声询问“喂,你怎么啦?”看是否有反应。2.呼吸停止:如患者意识停止,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,一般是侧脸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,同时侧头平视患者胸廓,看是否有起伏变化。3.心跳停止:主要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,常用方法为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,置于患者喉结旁开两指的凹陷处,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,判断时间6~10秒。若确定“三停”,须拨打120求救。
救治突出“三法”。即胸外按压CPR、腹部提压CPR、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胸外按压CPR包括三个步骤,按压、开放气道和口对口人工呼吸。按压时,应让患者平卧于硬质平面上,解开衣扣及裤带,充分暴露胸口,按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。双手十指相扣,双臂伸直,上身前倾,垂直向下用力按压,持续按压30次。频率为100~120次/分,深度为胸骨下陷5~6厘米,按压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减少中断。开放气道主要是使患者下巴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面,呈“鼻孔朝天”状态,但要注意,开放气道前应该检查口腔内有无分泌物及假牙,有则应先将头偏向一侧,取出分泌物及假牙。口对口人工呼吸时,要保证缓慢用力,将气体吹入患者口中,同时用余光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,吹气以胸廓明显上抬为准,然后放开病人的口鼻,使气体流畅排出。30次按压后,开放患者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,以上为一组心肺复苏操作,连续五组(约2分钟)以后再检查病人情况,判断意识、呼吸、心跳等是否恢复,大约5~10秒。现在也有研究认为,不进行人工呼吸,仅进行按压,也能起到抢救效果。
腹部提压CPR是基于胸外按压CPR使用禁忌症而诞生的、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、避免按压导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复苏方法。它需借助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,实现CPR急救。
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为气道阻塞(如食物嵌顿或窒息)者进行现场急救的有效方法。主要姿势是急救者先以前腿弓、后腿蹬的姿势站稳,然后让患者坐在弓起的大腿上,身体略前倾,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环抱,左手握拳,右手从前方握住左手手腕,左拳虎口贴在患者胸部下方、肚脐上方的上腹部中央,形成“合围”之势,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,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内上方猛烈施压,迫使其上腹部下陷。儿童因误吸导致窒息时,大多采用这一方法。
预警重视“三痛”。每个人、各年龄段都有出现猝死的可能。我们无法预知何时发生,但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给我们一些信号,那就是“三痛”,即胸痛、腹痛、头痛(特别是剧烈的头痛)。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原因不尽相同,建议小儿防意外,青少年防疾病,中壮年防劳累,老年人防慢病。
防控牢记“三步”。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,最关键还是预防,做到“一戒、二控、三调”。一戒指戒烟;二控为控体重、控三高;三调则是调饮食、调心理、调节奏。调饮食,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,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,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“八分饱”;调心理,避免大喜大怒、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;调节奏,提倡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,良好的工作、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。▲